扬州信息港

粟裕与彭德怀:将帅不和,主要责任在粟,为何会这么说?

2023-03-28 17:27:17

赖宏 https://m.fh21.com.cn/doctor/995680/

彭德怀和粟裕同为我党野战军级别的军事主官,在革命战争年代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多年以来,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所赞赏与称道。彭德怀主政西北,以劣势兵力和武器装备,打得胡宗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粟裕则在华东战场纵横捭阖,战必克攻必取,加快了全国解放的步伐。二人在新中国成立前鲜有交集,建国以后,彭德怀领导国防部,粟裕任职总参,他们之间的合作才渐渐多了起来,前后长达6年之久。

在此期间,由于性格方面原因,再加上二人对军队改革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上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产生了一些误会,差异甚至矛盾。这也成为了1958年在军委反"教条主义"扩大会议上,对粟裕进行严厉批判的重要原因,并一步步上升到"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代表、甚至"里通外国"的地步。从那以后,粟裕就被调离了军队一线岗位,到军事科学院从事学术和研究工作,直到1984年粟裕将军逝世以后,相关部门才予以平反。

早在1952年,时任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认为毛主席国事繁巨,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工作报告须经过聂荣臻审定选择之后再择要送毛主席批阅。这样一来,军队系统工作汇报日益减少的情况就引起了毛主席的格外关注,并对总参主要领导聂荣臻、粟裕进行了批评。1958年成都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明确指出,"军队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检查梳理建国以来军队方面的工作经验教训。

5月24日,由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主持,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召集军委和总参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其中有一项议题就是"国防部和总参的关系问题"。两天后,在一个由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上,粟裕发现批判的矛头竟然向他飞来,如"一贯反对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等。28日,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由50余人参加,粟裕被迫做了检讨。

但主席对此不甚满意,指出,与会人员应畅所欲言,把问题挑开,以便更好地加以解决。彭德怀也否决了一部分人认为的他与粟裕之间的问题不宜公开,影响不好的意见,认为任何事都可以拿出来谈,坚持搞大鸣大放。

1958年的这次批判,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有很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反对领导"、"要权"等错误,与彭德怀"将帅不合"的问题也在某些人的坚持下迅速扩大化。

其中,关于粟裕与彭德怀之间因工作思路和理念发生分歧,以及"将帅不合,主要责任在粟裕"的问题,与会人员对粟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依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件事。

一是彭德怀自朝鲜战场归国后,经周恩来提议,并获中央政治局批准,于1952年7月开始正式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很快,彭德怀老部下黄克诚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并在2年后的10月份,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一职时,黄克诚也担任了军委秘书长,帮助彭德怀把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抓到了手中。这样一来,粟裕的职位与黄克诚有些冲突。

粟裕就职总参后,与彭德怀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战备方略上产生了理念上的不同,粟裕果断地抽出几个军级单位作为军委直属的战略应急部队,平时归各军区领导,战时由中央统一领导部署。对于粟裕的这一行动,彭德怀认为并无必要,理由是一旦有战事,即使临时从各大区抽出部分精锐组建快速反应部队,也还来得及。粟裕则坚持未雨绸缪比较好,否则,不仅会影响到各区原有的战略规划,还可能有交通不畅,人员组织,战机把握等不可预知的意外状况发生。

二是总参与国防部的关系问题。最初,国防部下属各总部一直以来都是受中央直管,彭德怀挂帅国防部长之后,把原来以军委和各总部的名义下发的指令、文件,都改为由国防部署名才能签发,用以突出国防部的领导作用。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哪些应由国防部署名,哪些不用,并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混乱,总参也常因署名问题受到指责和批评。鉴于此,粟裕便向上级反映,请求明确两个部门之间的职权界限,以便在工作中能有所依循。55年3月,军委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并责成总参谋部起草相关文件。奇怪的是,总参五易其稿,均未被军委通过。

第三件事是所谓的"越权"问题。1957年11月,粟裕随彭德怀出访苏联,在对口拜会苏军总参谋长索科罗夫斯基时,曾提出希望能够得到一份"总参和国防部职权划分的说明材料",便于我方进行借鉴参考。按理说,这属于正常的职责范围内的事,也在后来被批判为"告洋状"。

众所周知,彭德怀脾气火爆,而粟裕又敢于坚持己见。因此,二人在共事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见相左或者分歧的情况。有了这样的隔阂,粟裕在工作中便很难得到负责军委常务的彭德怀的认可,而粟裕对军队建设,发展规划和战略方针等方面提出的建议,自然也就得不到回复。如此必然会造成总参工作的许多不便甚至困难,以至于粟裕在参加中共八大时,不得不专门找到毛主席请示、汇报自己的工作建议和意见。

岁月浩浩荡荡,斯人皆已作古,但我们相信,也没理由不相信,二人皆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的英雄豪杰,时光带走了所有的是是非非,只有英名和功勋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景仰。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扬州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