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信息港

为什么说“中国能源在四川盆地”,答案在这本书里

2022-11-05 15:01:02

750

近日,退役军旅作家赵郭明的长篇纪实文学《大国能源: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开发全景纪实》出版。这部作品将西南油气田与“川油人”作为书写对象,用近50万字、60余年的史料,全景式地书写了60多年来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与发展壮大的全程,生动描述了“中国能源在四川盆地”的历史长卷。

为写成这本《大国能源》,赵郭明走遍了四川的井站,“反正天天都是在路上跑。”在与“川油人”及他们后代的接触中,赵郭明既梳理与核实了不少一手资料,也对他们当初所面临的艰辛感触颇深。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赵郭明忍不住感叹“川油人”当初的不易:“当时条件有多艰苦呢?从敦煌到乌鞘岭,他们一直到处去找油,路边上还有一些老百姓在麻袋上面剪几个洞当衣服穿。当时一路上到处都是这种‘麻袋人’。”

《大国能源》图书封面

“那些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们,一辈子都在急急忙忙地为国家找油找气。”赵郭明说,他们为了找到一个油苗、为了要吃一口饭,要经历现在人们想象不到的艰辛:“大家吃不饱、饿肚皮。有一位指导员出了事故,在这次出事之前,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吃上一个馒头。那位指导员出殡那天,其他的石油工人叠了好多的纸馒头在前面洒,送他出殡。”

赵郭明介绍,由于当时国家的勘探工业不是很成熟,再加之四川盆地地形复杂,导致四川的油田极难开采:“四川盆地下面是大量的裂缝性的溶洞,碰一下它就没了。所以国家把军队都调过来打井,但最后打了上百个井,一滴油也没有,这是非常困难的。”在他的眼里,这些前几代“川油人”,为国家开发西南油气田而所付诸的努力,都是“逆风而行”。

《大国能源》中的石油工人(图据出版社)

《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对《大国能源》这本长篇纪实文学有着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本书与一般的纪实文学读本形成了明显的辨识度,它紧扣当下的热点话题,将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革命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予以有机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能源工业奠基举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能源革命千帆竞发……这些都融入了作者这部新作的字里行间。”

红星新闻记者曾琦实习记者毛渝川实习编辑毛渝川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扬州信息港版权所有